中國科學院第十二屆公眾科學日成功舉辦
| 來源:【字號:大 中 小】
5月14日至15日,以“創(chuàng)新科技 追夢未來”為主題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二屆公眾科學日在12個分院、117個科研機構舉行,向社會公眾開放大批國家重點實驗室、天文臺站、植物園、博物館、野外臺站、大科學裝置等,策劃開展數百場形式各異的主題科普活動,吸引社會公眾走近科學,走進中國科學院,與數以千計的一線科研人員現場交流,營造科技創(chuàng)新氛圍,提升公眾科學素質,社會反響強烈。
本屆公眾科學日圍繞2016年全國科技活動周“創(chuàng)新引領 共享發(fā)展”的主題,向社會公眾全面展示中科院在“十二五”期間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、面向國民經濟主戰(zhàn)場”的重大科技創(chuàng)新成果。中科院科學傳播局組織了以大科學裝置為主的12個展項參與全國科技周主會場活動,部分分院聯合地方政府開展地方科技周活動。研究院所結合社會熱點,圍繞公眾廣泛關注的轉基因、霧霾、環(huán)境保護、人工智能等問題以及重大科學事件,組織院士、專家學者通過科普報告等形式釋疑解惑;結合研究成果開展系列主題科普活動;組織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生與科學家面對面,體驗科研樂趣;根據自身特色開展科技咨詢、招生咨詢等活動。此外,本次活動還通過中國科學院官方科普微信號“科學大院”,成體系地發(fā)布系列活動預告,充分發(fā)揮新媒體優(yōu)勢,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多便利。
本屆公眾科學日還根據公眾需求,凝聚各單位科普力量,聯合組織策劃了若干特色活動。邀請中小企業(yè)參與“大眾創(chuàng)業(yè)萬眾創(chuàng)新”雙創(chuàng)專題活動,聚焦生物制藥、材料科學、生態(tài)監(jiān)測等領域,促進科研人員與企業(yè)家間的研討交流。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,促進科技成果轉化。組織科學出版社和浙江教育出版社聯合開展科普圖書展,向社會公眾推介天文、地理、數學、物理、化學、生命科學等領域的近500部圖書。組織實施“走進中科院·科技教師行”專場活動,策劃設計數理化類、生命科學類、資源環(huán)境類、信息技術類、科技史哲類5大學科領域的科學實踐活動線路,為北京市中小學400余名科技教師提供與科研專家交流學習的機會。組織“走進中科院·院友行”專場活動,前往國家天文臺和微生物研究所參與科普活動、進行現場座談,為中科院的建設與發(fā)展獻計獻策。在北京和上海同時舉辦“小編講堂”青年科技期刊編輯的沙龍活動,研討“科研成果的學術傳播與科普化”,推動科普與出版工作的融合,促進大眾認知科學、理解科學,激發(fā)全社會對科學的熱愛。
“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”作為貫徹落實《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部關于加強中國科學院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見》、深入實施“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”計劃、探索推進“‘科學與中國’科學教育”計劃的重要舉措,已經成為中國科學院的重要科普品牌,也是全國科技活動周的重要組成部分,旨在向社會普及科學技術知識、倡導科學方法、傳播科學思想、弘揚科學精神,提升公眾科學素養(yǎng)。
物理研究所上演大型科學秀
公眾在計算技術研究所制作電子鐘
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志愿者指導公眾制作多肉植物微景觀
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演示六軸飛行器
水生生物研究所張先鋒研究員作科普報告
賴遠明院士為學生講解寒區(qū)旱區(qū)科技創(chuàng)新館
昆明植物所志愿者指導學生制作葉化石